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媒体聚焦>寿命可达千年的“开化纸” 几近失传后现在或许要重出江湖了!

寿命可达千年的“开化纸” 几近失传后现在或许要重出江湖了!
报道时间:2017-03-28
来源:都市快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

用开化纸印刷的文献

老的造纸设备

 

博物馆里千百年的书画作品

为什么能保存至今?浙江去哪玩为你释疑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历经千百年,不断革新。其中,在被现代工艺取代之前,清代最贵的纸张是“开化纸”,它因产自衢州开化县而得名,是当时清朝内府用纸,我们熟悉的《四库全书》就是用它印刷的,质地细腻洁白,虽薄却有韧性。

到了现代,开化贡纸制作技艺是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开化纸”已经销声匿迹,其制作技艺目前已近失传多年。

而最近有一个好消息是,3月24日,衢州首个文化类院士工作站——“开化纸研究实验室·杨玉良院士工作站”在开化县正式启用,“开化纸”或许将重出江湖。

今天,浙江去哪玩为你讲述“开化纸”过往今生,同时回答你逛博物馆时惊讶背后的疑问:那些千百年的书画作品为何能保存至今?

寿命可达千年

习惯了电脑打字、打印,用邮箱、U盘储存文件的现代人可能从没想过,如果想把一个资料保存百年应该怎么办?

网盘、移动硬盘、云储存?目前来看,这些依赖于服务器的存储方式还是靠不住的,我们有太多的过往经历都证明,只要那家公司倒闭了,网站关了,或者设备出现故障,电子储存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百年何况这么难,那么千年万年呢?人类的文明如果需要延续下去,仍旧必须依靠传统的纸张,而市场上多数纸只能存在几十年,讲究的也不过三四百年。

那么,现在存放在博物馆里,那些唐代甚至更早的书画作品、珍贵史料,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答案就是:传统手工纸。

而这其中,又以“开化纸”最为出色,被认为是清内府用纸的极品。清代典籍很多,不少是鸿篇巨制、名贵典籍,从顺治到宣统,清廷内府刊印的书籍达385种。

当时的古人就已经想到保存的问题,不少重要书籍都是用开化纸。清内府有“四殿两阁”,都刻印书籍,其中又以武英殿刻本最为讲究,一般由皇帝亲自挑选最有学问的硕学鸿儒、百里挑一的工匠,从编纂、雕印、校刊和装潢质量均是登峰造极。而在用纸方面,就以开化纸系为极品,在明清两朝被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资料表明,清朝的《四库全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全唐诗》《钦定全唐文》等,都被认定为是开化纸系的刻印本。除此之外,《春秋集传》《圣训三百卷》《仁宗睿皇帝圣训》《钦定国史大臣列传》等50余种书籍还特别标注该书是由开化纸刻印的。

它起于唐宋,纸张寿命可达千年,是清以来的藏书家、刻印家、纸行、书籍拍卖商及研究人员的共识,在过去的200多年里,风靡藏书界。

失传

但是,到嘉庆之后,这种纸的产量开始减少。到了晚清时期,朝廷腐败,内忧外患加上饥荒,民间造纸业受到了摧残。加上原料不足,销路堵塞,产量下降,质量也不如康乾时期。

一位88岁的老人曾回忆说,他祖上就是造纸的,历史上,他们形边村除了一两户人家不做纸活,几乎都做纸。村民把做好的上等纸卖了,是很好、很金贵的东西,挣来的钱贴补家用。一般家里的田契、地契、房契都用这种纸来写。写好的字不会褪色,虫子不咬不蛀,可以长久保存。

按照这位老人的说法,他的祖辈要按规定每年每户上交朝廷500张,剩下的销往江西、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还有人专门上门来收购“绵藤纸”(当地村民的叫法)。

开化贡纸的第三代“非遗”传承人余丹丹老人也曾说,贡纸除了基本原料外,必须添加一种野生植物皮,能使纸质变得薄而坚韧。这种野生植物,不常见,找到它经常要跋山涉水。

但就算如此,那时纸张的质量也已经有所下降。上海文史馆馆长、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出版家张元济先生就曾说过:“昔时开化纸精洁美好,今开化所造纸粗劣用以糊雨伞矣。”

由于入不敷出,许多造纸的村民都放弃了造纸,寻找其他谋生出路。

业内相关人士告诉快报记者,可能是因为用于造纸的植物原料——荛花,越来越少。另外也受到现代纸张的冲击,后者方便快捷,又便宜,逼得开化纸的老工人们后来只能做一些迷信用纸,到后来连这个都生存不下去,渐渐淡出历史。

等到学者们认识到传统手工纸的珍贵时,已经没人记得它是怎么做出来的了,更没有完整的资料流传下来。

或可重见天日

为了让“开化纸”重见天日,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2013年,“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致力于开化纸传统技艺的恢复、文化的挖掘与学术研究交流。

近年来,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技术力量单薄,在关键几个环节上始终未能突破。

2015年7月,杨玉良带领团队慕名来到开化。2017年3月24日,“开化纸研究实验室·杨玉良院士工作站”终于在开化县正式启用。

杨玉良,65岁,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自2014年10月卸任复旦大学校长后,他以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全身心投入中国古籍保护事业。

在杨玉良组织号召下,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渐渐聚集起一支跨学科团队,为古籍保护开展各项基础研究,其中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研制出国际一流的古籍修复和印刷用纸。

杨玉良在揭牌仪式上透露他们和开化纸项目负责人黄宏健一起共同携手攻坚克难,“经过2年多的科研攻关,已经明确了开化纸的起源、造纸工艺、植物原料和纤维特性,失传百年的开化纸重出江湖,得到规模应用的时刻指日可待。”

在揭牌仪式上他表示,他的团队将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要求,与“开化纸技艺修复与保护开发项目”负责人一道,把开化纸技艺修复出来,生产最高端的能在国际上用来修复古籍的纸。

出席活动的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陈建华表示,“《广州大典》一期用的是印钞纸,保存寿命只有300年,现在大典二期已经启动,印刷用纸将首选开化纸。”

他说历史上的“开化纸”纸寿可达千年,正是他们所寻求的印刷用纸。

当天,来自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古籍保护界专家学者围绕开化纸项目进展、古籍保护用纸质量与检验标准、古籍保护用纸现状与发展展开热烈讨论,为开化纸重放异彩贡献智慧。

记者 韩宇挺 文/摄

地址:广州市珠江东路4号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 邮编:510623| 电话:(020)83836666|版权声明
字典快查:
  • 查询内容:
    可直接输入汉字、拼音查找汉字;
纪年换算:
  • 查询内容:
    根据选取的条件进行检索可实现朝代年号与公元纪年、干支与公元纪年之间的相互换算。